這是一本非常好讀的小說,字數不多,只有兩萬多字,適合的閱讀年齡大約是 8 到 12 歲。但我想說,大人讀起來,也會被深深觸動。
原本我以為自己不會喜歡以動物為主角的小說,沒想到一打開書就停不下來。主角 Ivan 是一隻住在「八號出口購物廣場」的銀背猩猩。他被關在玻璃牢籠裡已經二十多年,看著來來往往的群眾,他用簡單卻犀利的語言,這麼描寫人類:
They pass their green paper, dry as old leaves and smelling of a thousand hands, back and forth and back again. They hunt frantically, stalking, pushing, grumbling. Then they leave, clutching bags filled with things—bright things, soft things, big things—but no matter how full the bags, they always come back for more.
這段話像是他冷眼看著人類,雖然身為萬物之靈,卻常常被慾望牽著走。我們用白花花的鈔票,拼命把袋子塞滿「閃亮的東西」「柔軟的東西」「大大小小的東西」,卻總是感覺不夠。Ivan 所處的世界裡不知道的是,這些鈔票背後可能是勞動、壓迫,甚至也是某種形式的囚禁。
他說:「我住在這裡,是因為我太像猩猩,不像人」
I live here because I am too much gorilla and not enough human
人類和銀背猩猩的基因組有 98% 的相似度。這句話反映的不只是生物分類,更像是一種社會分類:他之所以被囚禁,是因為他「不像人」。
與狗朋友Bob共享電視:親密,其實來自一起看
Bob, my dog friend, loves TV almost as much as I do.
Ivan 的生活裡,除了被觀看,他也觀看。他和狗朋友 Bob 一起看電視,愛情片、西部片、紀錄片。那樣的場景,看似平淡,卻意外溫馨。
我因此想到一篇 BBC 的報導,標題是:「黑猩猩集體看電影:「這也是社交現象」」。研究發現,當黑猩猩一起觀看同一段影片後,彼此之間的親密感會提升。這種「一起觀看所產生的情感連結」原本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但其實有更深的進化基礎。
這也讓我想到現在的我們,常常「一人一機」地看著自己的手機。不像以前全家人一起看電視時,會為了選節目討論、妥協、一起笑、一起哭。或許我們可以多花一點心思,和孩子找一些大家都喜歡的電影,一起看,一起聊
大象Stella的記憶:祝福或詛咒?
Ivan 的朋友 Stella 是一隻老象,記憶力驚人,她總是細細說著自己過去的森林、溪水、薄霧與樹蔭。但這份記憶不只是祝福,也是詛咒。
她記得被人類捕捉時的驚恐,記得象鈎劃破皮膚的痛楚。正因為這樣,她拜託 Ivan:「請你答應我,好好照顧 Ruby。」
“If she could have a life that’s different from mine…”
這句話聽來心碎,也讓我想到為人父母的心情:我們都希望孩子不要走我們走過的冤枉路,不要受一樣的苦。
人類是矛盾的物種:會殘忍,也會神聖
Stella 在某個段落說:
“Humans can surprise you sometimes. An unpredictable species, Homo Sapiens.”
這是全書最讓我感動的句子之一。那是當小象 Ruby 提起,她曾在野外跌入陷阱,整個村莊的人出動來救她,還把她帶回去和她的大象家人團聚。
這樣的場景,我不用查也知道一定真的發生過。人類可以極度殘忍,但也能極度溫柔。我們每天都在選擇:要成為哪一種人?要為孩子與世界,留下哪一種故事?
「I wanted to be an artist again」:孩子闖禍前的心願
Ivan 曾經和 Mack 一家人住在一起,他形容那段時間是「我的人類生活」。有一次他在廚房看到蛋糕,把奶油當成泥巴,在冰箱門上作畫。他知道自己可能闖禍了,但那一刻,他只想再當一次藝術家。
“I wanted to be an artist again.”
接著他說:
“I soon learned that humans can screech even louder than monkeys. After that, I was never allowed in the kitchen.”
這讓我想到近年來的親子教養觀點:當孩子闖禍時,比起責備,或許我們該問:「你為什麼會這樣做?」
理解他背後的動機,遠比禁止來得更溫柔、更有力量。
自由
Sky.
Grass.
Tree.
Ant.
Stick.
Bird.
Dirt.
Cloud.
Wind.
這一段不是自然單字練習,而是 Ivan 最終得以重返自然時,他所看到的世界。他曾被關在玻璃牢籠中二十多年,背後是畫著假山水的牆壁,花沒有香味,瀑布沒有水流。
而現在,他終於可以真實地感受這些。
小說的魔力就在這裡:如果你沒有陪 Ivan 走過那段幽閉的歲月,這幾個簡單的字,也不會這麼令人鼻酸、令人發熱。
結語:一隻猩猩,照見了我們的世界
《The One and Only Ivan》讓我重新思考了「自由」的定義,也讓我更珍惜與孩子共處的日常。我們究竟是想打造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給他們?是一個裝滿「亮亮、軟軟、大大」東西的袋子?還是一次又一次真誠的陪伴與共同記憶?
如果你願意花一點時間,也許可以和孩子一起讀這本書。或許你也會在一隻猩猩的眼中,看見人類最深的困惑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