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
今天讀到這段時,我的眼眶濕了。不是因為什麼高潮迭起的劇情,而是因為一段平淡卻深刻的對話。那是一種很安靜的愛,不是張揚地說「我愛你」,而是輕聲地說「有你在真好」。
句子分享
“When I was coming back from my meeting, I was thinking, ‘Maybe Ada will have made some tea.’ I was imagining how you’d have the lights on inside. I was thinking how lovely it was to have someone to come home to again. I used to dread going back to an empty house.”
我的拾光筆記
那天 Ada 心血來潮想試著使用縫紉機,自從她到了 Susan 家,開始使用拐杖走路,學會了騎馬,還能去牧場幫 Fred 工作,她大概覺得「縫紉機應該也不難吧」。沒想到一不小心搞砸了,一慌張就躲進床底下,一整天都沒出來,連 Jamie 和 Susan 怎麼叫都沒有回應。
她並不是在耍任性,而是恐懼佔據了整個身心。她怕因為弄壞機器,就會被 Susan 趕回那個像地獄一樣的家,再也見不到心愛的馬,不能每天洗澡、吃飽,也失去了自由。這是典型的創傷反應,把犯錯等同於災難性的後果。
Susan 沒有斥責她,反而輕輕地說:「我剛剛回來時,還想著妳也許泡了壺茶,家裡燈亮著,有人在等我,這種感覺真好。」
這不是承諾,不是責備,是一種溫柔的告白:「我需要你,有你在,這裡才是家。」對於從未被需要過的 Ada 來說,這句話的重量,或許勝過千言萬語的「我愛你」。
Ada 的反應,說穿了,是一種生存機制:
- 我做錯事 → 我是壞孩子 → 我會被丟掉
- 我必須完美 → 否則會被討厭、被遺棄
- 我只要犯錯 → 就毫無價值
但 Susan 一直告訴她:「你犯了點錯,那又怎麼了呢?」
在不同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對於「犯錯」的理解真是天差地遠。對 Ada 來說,錯誤是災難;對 Susan 來說,錯誤是成長的契機。
小小英文筆記
“Maybe Ada will have made some tea.” 是一個未來完成式的句子。
🔍 結構說明:
- Maybe:也許
- will have made:是未來完成式,表示某件事「在未來某個時間點之前」已經完成
- some tea:一壺茶
🧠 翻譯成中文就是:「也許 Ada 到時候已經泡好茶了。」
💡這種用法在想像未來某個時刻發生之前可能已完成的事時很常見。例如:
- By the time you arrive, I will have finished cooking.
當你到的時候,我應該已經煮好飯了。
小結尾
這一段讓我深深感受到讓孩子不怕犯錯有多麽重要,而且後來也發現 Ada 其實不是犯了什麼無法彌補的錯誤,只要替換一下縫衣機的針頭就沒事了,但是她卻像是天塌了一樣的整個人陷入了恐慌。教養過程一定要小心陪伴孩子度過犯錯的不適感,才可以幫助他們享受學習的樂趣啊。